Discover无限电波 | 社会文化话题漫谈
无限电波 | 社会文化话题漫谈
Claim Ownership

无限电波 | 社会文化话题漫谈

Author: 无限电波

Subscribed: 3Played: 129
Share

Description


「无限电波」由两位热爱思考和表达的女大学生联合出品,我们奉行畅所欲言、野蛮生长。
44 Episodes
Reverse
本期我们将以《还有明天》和《初步举证》为线索,聊聊女性争取选举权的历史和各国对于强奸罪的法律定义,以及女性主义电影如何通过个体经历折射出父权制下女性反抗性别暴力的长久斗争。[02:50] 《还有明天》与《妇女参政论者》背后女性争取选举权的历史[09:38] 两部电影不同的叙述角度和人物刻画,《妇女参政论者》更重视展现群像[11:12] 《还有明天》影片结局从家庭视角转向公民政治,指出丈夫对妻子的暴力与国家层面对女性的压迫是一体两面[17:56] 《还有明天》对暴力场景的艺术化设计与间离效果[22:38] 近几年女性电影对母女关系的讨论,女性生存处境的代际对话[24:57] 迪莉娅获得投票权以后会怎样?改写逃离叙事,女性要留在牌桌上争取更多权益[30:01] 从《初步举证》与《黑箱日记》的片名聊起[33:41] 各国对强奸罪的定义和司法判决对比;讨论法条的前提:法律不是万能的、司法资源是有限的[36:57] 不同国家对强奸罪犯罪构成要件(性交、暴力要件*、性同意)的定义;日本2017年的修法并未改变构成上的核心要件——仍需证明加害人使用了“暴力、胁迫”或使受害人“无法抗拒”。2023年修法进行了进一步调整。*注:强奸罪里暴力不是一个必要的要件,中国刑法写的也是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强调的是不敢不能或不知反抗,暴力只是一个常见的手段,但不是必要的要件[41:32] 对强奸案受害者的保护:强奸盾牌条款(rape shield law),但女性仍然陷入不完美受害者的漩涡[43:18] 为什么伊藤诗织选择了民事诉讼:司法系统的缺陷和伊藤诗织的诉讼策略[46:14] 在司法系统中失语的女性:法律是由一代又一代男人写下来的,现代法律从立法、解释到适用,都是建立在一种不自知的男性经验基础上的;男性视角被伪装成所谓的“客观”视角[52:15] 国内对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的讨论,大众对“性同意”的认知仍然有待提高;挑战父权体系的女性要付出极大的代价[57:37] 关于车浩教授的《山西“订婚强奸案”三论 · 徒留一叹》:法律判决对舆论有教育作用[62:18] 法律代表的平衡砝码:女性在一场异性恋性行为中,承担的现实后果是生理、心理、社会三重意义上的,而男性往往只承担欲望是否被满足[65:23] 浪漫叙事对于性别暴力的美化;性侵犯与文化的关系,强奸迷思对大众认知的影响*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是刑事案件。我国的强奸罪是公诉案件,受害人不能撤案。强奸罪案件不属于可以“和解”的案件。强奸罪是刑法规定的八大重罪之一,积极赔偿被害人取得被害人谅解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但不是免除处罚,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而伊藤诗织的名誉侵权案属于民事案件。民事诉讼的原则是当事人处分原则,即原告可自由决定是否继续诉讼、撤诉或庭外和解。参考资料:1. 《山西“订婚强奸案”三论·徒留一叹》,车浩,《中国法律评论》2. @劳东燕2004,新浪微博3. @法山叔,新浪微博,与车浩教授就强奸罪的对谈片尾曲:I will survive - Gloria Gaynor
今年春节《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爆火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期节目我们从印度神话的跨文化迁徙聊起,剖开上美版《哪吒闹海》的阶级隐喻与魔童哪吒的消费主义滤镜,直面神话改编中的厌女陷阱:石矶娘娘为何总被妖魔化?殷夫人之死为何比李靖牺牲更刺痛观众?当“完美家庭”成为新神话,我们是否正在用糖衣包裹父权制的旧伤?[01:04] 哪吒形象的演化轨迹:印度佛教神话的本土化过程;《封神演义》中体现的儒家忠孝观念[06:03] 哪吒与父亲的关系、作为反抗者符号在文化作品中的体现:从上美版《哪吒闹海》到动画片《哪吒传奇》[10:47] 剔骨割肉情节蕴含的集体性创伤,孝道文化的压迫[15:13] 魔童哪吒对哪吒原生家庭的处理:“完美”的家庭作为对抗社会不公的动力和后盾[18:13] 哪吒可以是女孩吗?莲花塑身的酷儿内涵;反抗叙事与女性困境的共鸣[23:06] 魔童哪吒的双生子设定,对龙族三太子形象的改编是否成立[27:42] 魔童版哪吒反抗的对象,结构性不公在电影中的呈现[33:44] 上美版《哪吒闹海》与魔童哪吒对陈塘关百姓的不同表现,从阶级叙事到个人英雄主义叙事[42:58]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性别设置上的偏见,对鹿童和鹤童的区别对待[44:56] 电影对敖闰和石矶娘娘的刻画,是先锋的女性角色还是保守的刻板印象?[54:07] 引起争议的哪吒母亲死亡情节:殷夫人作为“花木兰”式角色的困境;英雄之旅叙事中父亲死亡与母亲死亡的不同意义[62:40] 我们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改编的新故事,民族主义营销掩盖下泛滥的厌女情绪片尾曲:青少年哪吒 – 八仙 8Immortals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在纽约工作生活的油画家Jess一起聊聊她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感受。Jess的职业生涯始于用彩色铅笔、记号笔和水彩创作肖像,后来她在艺术学院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转向抽象画。从中国搬到美国,Jess的作品表达了她人生的不同阶段。受到康定斯基和唐吉的启发,她认为抽象风格最能表达她的个人经历,让她自由地创作出既平静又混乱的作品。Jess的个人作品主页:jessxiaoyihan.comJess目前正在纽约Ross +Kramer举办主题为Mimesis的个人展,展览地点为515West 27th Street, New York, NY(Oct 10th - Nov 16th 2024)。展览详情:www.rkgallery.com/exhibitions/mimesisJess Xiaoyi Han[01:26] Jess从服装设计、陶艺、插画到油画的艺术探索之路[07:13] 选择油画以后对就业是否有焦虑?[09:05] 如何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从肖像油画到抽象风格,更专注于个人表达[14:45] Jess的创作灵感来源,对科幻小说和电影的兴趣;色彩的运用与情感流动的关系Falling into a manifold (2023) by Jess Xiaoyi Han[20:25] 抽象艺术通常都不太容易被解读,作为创作者会期待观众与作品产生什么样的联结?[25:48] Jess最喜欢的女性抽象艺术家Hilma af Klint[29:56] Jess对油画《皮格马利翁和伽拉忒亚》(让-莱昂·热罗姆)的感受Pygmalion et Galatée (1890) by Jean-Léon Gérôme[34:29] 艺术家与缪斯:凝视与被凝视的关系[42:13] Jess的小红书账号@英语口语Jess:开设自媒体账号的初衷、对媒介与时代变迁的感受[50:52] Jess的个展Mimesis:展览主题的含义、对作品的布置与排序[55:33] AI对艺术创作的影响,uncanny与恐怖谷效应[59:48] Jess对于办展览、作品在世界各地被收藏的感受节目封面:La Nuit (2024)- Jess Xiaoyi Han片尾曲:End of beginning- Djo
从奥运会到流量明星,对粉丝文化的讨论似乎总在舆论中心。本期我们邀请到了Yumi跟我们一起聊聊关于粉丝研究的那些话题。[01:10] 奥运会期间被媒体批判的“饭圈文化”:粉丝作为替罪羊,被官方话语规训[08:50] 其他国籍运动员的中国粉丝如何塑造自身认同,羽生结弦和张本智和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受到的不同评价[14:22] 谷爱凌风评的转变:女权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斡旋、中产精英神话的破灭;新自由主义治理模式的“自我赋权”话语掩盖了结构性矛盾[22:14] 运动员的个人成就与政治立场、地区叙事的复杂关系;举国体制下资源的争斗,运动员被视作梯队建设的一部分[31:52] 中文语境里“饭圈”的定义与污名化,如何理解“粉丝研究”[35:41] 体育粉丝研究与性别,打破体育产业的男性主导叙事[38:58] “疯狂女粉丝”的刻板印象,女性粉丝需要不断重申粉丝身份的合法性;女性不被认为是表达欲望的主体[44:01] 粉丝文化与消费主义:粉圈的三六九等,重视物质付出;东亚流量经济让粉丝对资本抱有某种想象,认为粉丝的物质性劳动可以为偶像带来更多资源[50:57] 粉丝对偶像的掌控欲,女艺人的“事业粉”对恋爱脑的抨击;CP粉和唯粉的不同想法[57:22] 女粉丝对女明星的投射与共情;社交平台构筑的偶像与粉丝之间亲密关系的幻觉[60:22] 明星与政治集团的博弈,泰勒斯威夫特公开支持哈里斯;娱乐圈与大众文化的左派传统[67:08] 塌房明星/运动员的粉丝研究:粉丝与国家权力的博弈、民族主义话语下的厌女;粉丝无法跟政治权力沟通,转而将期望投射于资本[79:12] 同人文化对塌房明星/运动员的赋魅,女性身份与粉丝身份之间的冲突与调解;男明星粉丝的妈粉心态[83:17] 如何理解明星-粉丝关系中女性粉丝的欲望与想象:粉丝文化是一种对父权制来说相对安全的文化,只是一种想象的漫游,并没有挑战异性恋霸权与性别不平等片尾曲:王菲 – 开到荼蘼
毕业岔路口,复日杂谈真心话大冒险!选校背后的故事与成长迷思,从专业象牙塔到综合学府的多彩世界。法学生眼中的理想人生模板,是否真如外界描绘?本期流水账节目,小野将和复旦大学的好姐妹小圆和奥奥一起,聊聊我们对“优秀”的误解与追寻。[02:00] 大学时光中的快乐与选择:复旦与法律专业的考量[10:12] 选择专业性学校还是综合性学校?探讨高校体验的不同之处。[15:18] 美国法学院的惊喜之旅:探索优秀与有趣的灵魂并肩之路[20:23] 打破刻板印象,展现不同个性——探讨青少年穿着与自我表达的重要性[25:32] 寻找自己的内在动力:探索适合自己的工作与人格[30:37] 新加坡的法律行业:职业路径的多样性和创新性[35:46] 找工作的艰辛与突破:探索与众不同的职业发展之路[40:52] 留学生在法律行业的挑战:如何应对国别差异和隐形歧视?[51:06] 我对上海的情感:成长与回归的思考[56:11] 追求幸福生活的选择:回家还是留在大城市?上名校,是有用的!希望我们都能一起享受世界,享受人生!
“相机是双眼的延伸。”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在纽约学习的摄影师方方来跟我们聊聊她对摄影的想法,透过相机镜头她看到了怎样的世界、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故事。[01:12] 为什么决定从事摄影:从产品经理转行职业摄影师的经历[03:29] 摄影行业内是否有鄙视链;写真摄影与商业摄影的区别,摄影师对美的观察与态度[09:01] 写真摄影市场的同质化,小红书的流水线出片;摄影师与客户的沟通对成片的影响,成为写真摄影师的门槛[16:45] 艺术摄影与商业摄影:品牌方的影响与艺术家的自主性,艺术摄影中摄影师有更高的自由度[20:14] AI技术对摄影的影响:AI给商业摄影带来许多便利,但也模糊了照片中真实与虚假的界限[24:48] 反对AI创作的摄影师:未经处理的照片代表着摄影不可替代的真实性[31:19] Gregory Crewdson与Annie Leibovitz风格的区别:对摄影师来说,应该带着目的拍照片,还是注重摄影现场的偶然性?[38:01] 在美国与中国从事商业摄影的不同感受,两地对摄影师想法与才能的尊重[43:19] 作为亚裔女性创作者在美国的体验[45:23] 从自身经历发掘创作灵感,并与更多观众建立情感连接;创作是揭开伤疤的过程,也是找到共鸣与逐渐疗愈的过程[51:47] 男摄vs女摄的争议:摄影中性别视角的影响,注重构图与关注细节;女权主义摄影题材[56:10] 摄影师与被摄者的权力关系,拍摄中被凝视与被物化的感受;作为女性创作者的思考与表达片尾曲:Glass Animals - Heat Waves
自2018年《摘金奇缘》引起的广泛讨论开始,亚裔移民电影在近几年收获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度。《过往人生》亦是其中气质特别的一部,导演席琳·宋以细腻的镜头语言精准地捕捉了女性移民在身份问题上的踌躇与决断。本期节目我们以这部电影为引子,讨论亚裔故事在银幕上的表现与女性的漂泊故事。[02:45] A24亚裔电影的流行:对当下美国种族问题的反思与刻板印象的不断重述[06:32] 从《喜福会》到《别告诉她》,代际关系表现中无法摆脱的中西文化二元对立[12:00] 亚裔故事的困境:对文化“真实性”的追求与争议[18:46] 好莱坞的政治正确与白人至上主义的持续存在[24:20] 《过往人生》中两种人生的可能性:移民选择与实现梦想的同构性[33:40] 美国工签制度的随机性,留美的困难[36:48] 美国梦的辉煌与破灭,留在美国的Nora并没有完全实现她的野心[41:24] “奥德赛是男性的乡愁,出走是女性的史诗”:社会规训中女性回归家庭的压力与出走所代表的反抗[44:39] 局外人的生命体验的持续存在:不论在故土还是在异国,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方面感受到“融入”的不可能性;同质化隐含着文化霸权的运作[52:46] 《疯狂元素城》的拯救幻想与浪漫爱叙事中的种族主义[60:15] 女导演与女性叙事:细腻的情感表达与细节呈现,对凝视关系的自我意识;女性与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同时带来困境与可能性[67:55] 《热辣滚烫》与后女性主义:电影内外对女性身材的监控;强调自我赋权而忽视结构性的不平等片尾曲:年轮说 – 吴青峰
今年九月,Lisa作为客串明星出演疯马秀,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对韩国偶像产业与脱衣舞表演的讨论在中国社交网络上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本期我们邀请到了老朋友Jimmy,一起来聊聊围绕疯马秀的种种争论和影响。[02:50] 我们对韩国idol团体及粉丝的观察和了解[08:45] 偶像行业鄙视链:对创作能力和“自我表达”的包装和营销;音乐创作者在与公司博弈中获得的话语权[14:15] 闯美给韩国爱豆带来了什么改变:通过洗脑的旋律创造记忆点;歌词中欧美文化的意象;“Girl crush”风格的流行[20:18] Jennie与偶像漩涡引起的争议:东方主义与被性化的亚洲形象;女爱豆闯美的困境与自主选择[25:30] 疯马秀的起源与变化;脱衣舞产业内部的阶级分化:蒂塔万提斯与其他舞者[35:29] 女爱豆的公共影响力对疯马秀的影响:正常化、合理化色情产业[37:04] Beyonce借疯马秀场地表演:为什么我们对欧美diva和东亚女爱豆的表演观感不同[39:40] 中性风女爱豆在中韩两国的不同人气;韩国女团受众定位的变化与强调女性力量的歌词[46:41] 欧美diva表演中对男性气质的解构与主体性展现[51:20] 关于色情产业的政策讨论:全面取缔或者保护性工作者[53:33] 八十年代美国女性主义性战争:sex negative vs. sex positive feminism; “Sexwork is work” movement[64:48] 女性主义运动的方向:何春蕤与台湾女性主义情欲解放运动,反对性骚扰与性保守主义片尾曲:MONEY - LISA
工作与购物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被丰盛的商品与膨胀的欲望所包围,却无法从中真正得到满足感与幸福。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在爱尔兰工作的Joe,一起聊聊消费社会与工作的意义。[01:18] 我们的金钱观是如何形成的,从小时候的零花钱到自主支配的支付宝账号[06:00] 网络购物对我们消费习惯的影响,放大了消费欲望;从口红经济到“香水经济”,消费社会制造了平等的幻觉[12:33] 无纸化消费对小孩的影响,游戏充值带来的畸形消费观[15:30] 在国内和海外生活,消费观有什么变化:商品营销推送模式的差别;使用信用卡带来的还款焦虑;实体卡的盗刷风险[23:59] 为了达到优惠条件而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否是一种得不偿失[27:27] 实习/工作后,如何对待收入和消费:用工时来衡量价格;为消费设立预算;奢侈品消费[39:27] Z世代对经济自由的定义;AA制与独立女性话题的冲突[45:10] 关于啃老:经济能力意味着在家庭内部的话语权;“成家立业”的社会期望对不同性别的影响[50:56] 消费能力与自我价值的构建;肉体的饥饿与精神上的饥饿[53:11] 工作的意义:工作与休闲的界限;金钱欲望是否是无限的;FIRE运动的流行与工作的价值感片尾曲:城市找猪 - 五条人
本期节目小野邀请了两位在西雅图的朋友,聊聊留学生在外漂泊的感受。作为身处异国的“局外人”,我们在孤独与迷茫中找寻自我,在边界与夹缝中尝试跟自己和世界对话。[02:07] 读美本是什么样的体验:自由与迷茫,孤独与自立[10:13] 在国外生活如何对抗孤独的状态,我们对亲密的关系的渴望[17:08] 在西雅图的生活与我们喜欢的休闲方式[24:05] 在美国工作的体验,如何实现work-life balance[28:00] 在美国的生活成本,主要的开销与提升生活品质的尝试[33:38] 作为“局外人”的体验:身份认同的探索与建立,寻找归属感,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氛围中实现自洽[40:41] 语言对我们社交和性格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48:58] 决定留在美国工作的原因,大学时期对就业的规划[51:52] 在美国感受到的女性主义氛围,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60:20] 求职体验: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对女性工作机会的保护[65:00] 对残障人士、边缘群体生活的保障[67:00] 学校对性知识的普及片尾曲:吞吐—八仙饭店
这个夏天,电影《芭比》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粉色浪潮,围绕着电影的种种赞誉与批判也层出不穷。本期节目主播小野和古今音一起聊了聊芭比对我们的影响,以及由电影所启发的我们对于女性创作和女性现实困境的思考。[2:33] 芭比及其衍生文化产品对我们童年的影响:社会性别规范的构建与身材焦虑[9:53] 象征“女性气质”的粉色和厌女的社会氛围如何改变我们对颜色的偏好[15:46] 芭比电影的幕后:女性为主导的创作团队对母女关系、姐妹情谊的塑造,对女性主体性的强调[21:28] 女性影视从业者在阴影中的挣扎与突围:玛格特罗比的制片公司和推行以女性为主角的文化产品的努力;对芭比“过于温和”的批评与商业片的妥协[30:20] 女性视角的重要性:想象社会的另一种可能性,并非作为父权制的复制品;女性主体意识与能动性的展现而非被边缘化的花瓶角色[35:22] 民族国家话语巨大力量下被遮蔽的女性生命体验[42:47] 芭比中的性;“成为人类”的芭比要面对的生理构造和现实困境[52:25] 芭比和肯的关系:对男性中心浪漫喜剧的戏仿;女性作为一种处境[57:57] 芭比电影的宣传策略:女性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合流;在内地的“网络女性主义”中收获的巨大反响[1:02:46] 芭比的狂欢成为女性之间的“cult”,把女性主义者连结起来片尾曲:What Was I Made For – Billie Eilish
本期无限电波正值高考志愿填报后,于是小野邀请了嘉宾卡比兽一起来聊一聊我们经历过的高考和志愿填报,大学四年经历的迷茫和选择。聊到最后,发现这实际上是一场对过往自我的剖白,真诚又感慨,正如在录制前和卡比兽说的“我们的生活看起来四平八稳,背地里早就死过八百次。”不知道这期节目会有多少高考生听,但是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频率。[1:54] 高考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11:05] 高考之后我们要怎么应对世界和探索自我?[16:44] 高考只是下一个人生阶段的起点[20:44] 为什么选择在这个大学就读这个专业?这个选择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31:52] 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是什么?和预想中的一样吗?[38:53] 要在人生既定的轨迹上寻找更多的分支点[43:51] 幸运的普通小孩:过往的经历让我成为了我[55:14] 如果有机会,会对过去的自己说些什么?最后,祝愿大家自洽地面对世界,勇敢地做自己,还有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片尾曲: Growing up is ____ — Ruel
Hi,好久不见!消失的这半年间,小野到了美国中部的法学院就读,因为过于享受生活(和被法学院折磨)疏于更新,十分感谢依然收听节目的听众,希望积攒了半年情绪的更新没有让你失望!本期节目邀请到了老朋友Linda和奥奥做客节目,他们都是我在复旦法学院和华大法学院的好姐妹。分别一个月,我留守美国,他们回到中国,虽然相隔上万公里和13个小时的时差,交谈时那些一起纵情大笑的时光仍历历在目。本次节目的主题将围绕着我们在北美留学生活和学习,谈谈留学的感受,跨文化交流,和自我表达。(奥奥家附近在装修,音频过程会有一些杂音,请谅解!)[1:48] 回国一个月的感受[5:55] 在美国法学院就读是什么体验? 和国内法学院有什么区别?Bar Review: The Bar Review I'm talking about has to do with the other kind of bar—the one where you get drinksBarrister Ball: It's just a place where law school students can get drunk and hook up while looking fancy.[24:54] 留学的松弛感源于什么?大环境的改变?远离国内的压力?[34:44] 文化包容和多样性:自我表达和个人自由[42:34] 文化融入:LLM和JD天然的隔阂[44:55] 面对镜头时更明媚更自信更阳光了[51:11] 美国的鼓励式教育和赞赏文化让人好幸福片尾曲:爱情的尽头 —— 伍佰
刚踏入20代的我们逐渐在朋友圈收到曾经的同学结婚的喜讯,不免对现状感到一丝突如其来的恐慌。本期节目小野邀请到了小原,小张和小田一起来聊聊约会软件的使用体验和现代爱情面临的困境。(其中夹带一些如何在约会提升好感的干货)好久没和姐妹们这么尽兴地聊天了,好希望我们能坐在一起,围着炉火,喝着红酒,大谈特谈。[2:10] 为什么使用约会软件?有什么类型的约会软件?[9:48] 通常会被什么样的profile所吸引?自己会如何设置profile?[17:36] 使用约会软件时,印象深刻的奇遇?[24:15] 性和爱可以分离吗?如何适应安全感缺失?[40:16] 什么情况下会开启线下见面?照片和现实有什么落差?[49:33] 初次约会的下头瞬间[55:32] 学历与门当户对,信息造假与真诚,这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1:03:50] 怎么男的都这样![1:07:55] 为什么现代爱情越来越难开启和维持?[1:13:40] 毕业后,怎么大家都开始结婚了!虽然节目充满女性凝视,但我们真的很爱男人!(尤其是帅哥)新年快乐!祝我的好姐妹们今年都能拿下心仪的男嘉宾!
本期节目,小野邀请到在国外的gg和象以及在国内刚阳康的法师,一起分享这一年来的新冠经历。gg,西班牙ESADE商学院,22年4月感染新冠象,新加坡国立大学,未感染法师,北京大学,22年12月感染新冠[01:35] 从欧洲/北美,到新加坡,再到国内的新冠经历分享[27:55] 象:新加坡抗疫历程坚持清零—— Delta(社交限制)—— Omicron(逐步放宽)新加坡防疫特点:疫苗接种示范,分诊制度,ART,仰卧起坐,预告式防疫,透明且明确[43:24] 自测盒的使用和推广?主动使用自测盒检测新冠的意义?[51:00] 阳性后为什么需要自觉居家隔离?[57:25] gg:欧洲的政策变化[59:46] 我们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
新的一期复日杂谈,小野邀请到了复旦法学院的两位好朋友,Barbara和小蜗,和大家一起聊聊工作(实习)的价值和意义。身为法学生的我们,想要成为什么,获得什么,甚至是改变什么呢?[1:26] 真实的法律民工:光鲜亮丽外表下的外资、红圈所实习[15:24] 工资和劳动付出匹配吗?[18:50] 拥有一个好的团队和带教律师有多重要?[26:28] 实习的时候怎么样摸鱼才快乐?[32:48] 作为法学生,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呢?[52:47] 如果抵抗生活中的精神暴力?题目取自毛姆的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为实现心目中崇高的艺术,不顾世俗眼光舍弃一切,一心寻找自己心目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并最终把生命无悔地献给了艺术的故事。这种离经叛道、自我毁灭式的追求与奉献只存在于少数人心中,更多的我们则选择成为一个普通人,成为商品社会中辛勤的螺丝钉,一边思考存在的意义,一边为五斗米折腰...在高度商品化的今日,我们该如何践行荷尔德林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呢?最后,祝大家过好每一天!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bgm: Shangri-La is Calling —— 椅子乐团
小野真的太怀念旅行了!本次节目小野邀请到了在欧洲留学的两位朋友,爱尔兰的Joe和英国的Eber,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欧洲奇遇。(由于小野今年并没有欧洲旅行经验,就夹杂一些恋爱私货好了)[1:33] Joe的独自旅行:自由自在背包客,青年旅舍住宿体验[9:27] Eber与朋友的旅行:满足分享欲,瑞士的晒伤回忆[14:39] 吐槽欧洲廉航:怎么还有超售这种事!??[24:51] 小野和对象的旅行:不同的探索欲,音乐节drama历程[31:34] 来到欧洲之后感觉松弛了许多:相机丢了就算了[35:38] 暑校交流 vs. 留学 会有什么不同的体验[43:03] 境内游 vs. 境外游(欧洲)蹦迪带身份证,增强防盗意识,廉航严苛的行李托运,德国高铁高延误率,英国地铁罢工….[1:04:51] 歧视问题,疫情后的报复性旅游[1:08:42] 欧洲之旅的难忘瞬间:异乡见故友,歌颂瑞士雪山,偶遇HR投简历,青旅结实的异国伙伴[1:29:05] 畅想未来旅行计划:好想去Coachella!!!还记得19年暑校去慕尼黑的时候,我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是我第一次到慕尼黑,也是我第一次到欧洲,我想我会用余生来怀念这个夏天。最后,希望这期节目能弥补在国内的伙伴的出游遗憾!祝大家早日成为快乐的旅游青蛙!bgm:  Castle on the hill —— Ed Sheeran
本期邀请到了平时一起探店的好姐妹柯柯和小糖,作为小红书资深用户(韭菜)的我们,该怎么样看待和应对互联网营销和算法推荐以及倡导“精致生活”的小红书式消费主义:[0:59] 小红书诈骗经历分享:景点、服饰、减肥食谱[8:52] 小红书骗局的缔造应该归咎于谁?[15:26] 精致生活还是享受生活:——“标记我的生活”并不是我真实的生活,不精致才是生活的常态[24:41] 消费主义带来的精致骗局[30:33] 香港和欧洲看展有什么不同:体验,感受,联结[37:33] 内地网红展营销:艺术大众化的一种方式?[43:30] 上海,香港,北京的小红书使用体验[51:56] 如何“科学地”使用小红书:你最想满足的需求是什么?Bgm:Sunday Morning—— The Velvet Underground/ Nico最后,祝大家都能感受美好本身,而不是追逐美好的泡沫!
Hello! 复日杂谈这次又邀请到了法学院的姐妹和小野唠嗑!本期节目录制于五月底,大概就是大家刚离开上海正在酒店集中隔离的时候,六月底剪辑的时候感觉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本次嘉宾是水儿和小猪,小野的同班同学。剪辑过程中不由得感慨,天津人水儿是真有点相声天赋在身上的,不论是她本身曲折的经历还是表达都让人有种在听单口相声的快感。不论如何,都是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疫情快断子绝孙吧!!!
这是无限电波建台以来最大型的一次线下录制,一共有五位嘉宾:Linda,妖妖,小原,奥奥和开开,他们都是小野在复旦大学法学院的同班同学。希望听了这期节目之后,能让经历过这次封控的你感到慰藉,未经历过的你寻找到共情。[2:16] 被关在宿舍前都去做了什么?[10:34] 封控时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20:51] 平时在宿舍都干什么?-疫情下的恋爱:楼梯间约会,异地恋[28:34] 盒饭和垃圾食品[31:30] 专硕校外宿舍的疫情居住体验-14天无限循环[40:20]立志未来做一只爱囤货的仓鼠-没有咖啡会死星人[45:20] 出去的第一顿最想吃什么?[47:44] 你期待的上海是什么样的?[49:40] 封控让时间变得更慢还是更快?[53:21]自我感受是否可以相信?[1:00:30] 怎么应对负面情绪?最后引用Linda和我们分享的哲学家尼采的话,“用生命力的蓬勃兴旺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这本身就是人生意义之所在。”
loading
Comments